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日益上升的各项数据,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工厂停工、商场停业、学校停学,这给了平时为了生计而出门在外的父母或在外求学的孩子一个难得的团圆长假,相应地也增加了不少家庭的矛盾。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人丧失了一心一意争取某物的能力,因为愿望与现实相抵触。这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出现,很多东西与自己的规划相悖,有不少同学跟我说和家里人闹矛盾了,各种消极情绪随之而来,而几乎都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原因,受不了父母的唠叨和监督、受不了父母给自己立规矩、父母觉得孩子做什么事都不好、家人都变得暴躁了等等,很多人躲过了新型冠状病毒,却垮在了亲子关系面前。
一、经常不在家的父母存在忽视孩子成长的愧疚心理vs孩子认为难得假期父母就应该宠着我的心理
一部分家长由于经常出门在外,一年只能回家团圆一两次,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一无所知,这次难得长假在家,本着补偿孩子的心态,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于干涉,以自己的经验教孩子生活,用自己的精力强迫孩子学习,认为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孩子会觉得以前父母回来都是宠着自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是现在父母却大变样,他们面对父母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时,出现了接收不良,于是双方产生了矛盾。
二、过于担心疫情的预期性心理vs对待疫情无所畏惧的心理
自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每天确诊病例数量都在增加,众多负面信息使得人心惶惶,部分家庭成员过于关注疫情信息,过度焦虑担心,造成失眠等,于是衍生一系列消极情绪。而部分家庭成员又过于无所畏惧,不顾国家政策,出门不戴口罩、访友聚餐,这些行为让同时也让身边人担忧,两种极端行为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
三、急于求成vs沟通不畅
本已经到了开学的时间,但是由于疫情而迟迟未开学,有些学校在进行线上网课,有些学校还没正式确定开课时间,这让家长们一度焦虑关于孩子的学习问题,部分家长经常逼迫孩子自主学习,希望孩子能跟上相应的进度。但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并不同,家庭环境相比学校环境,更容易干扰孩子的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其实,对于开学一再延迟,学生也会有各种焦虑,开学时间的不确定性、想念学校的小伙伴等等,有些同学很难或者是不好意思说出口,他们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逃避,但是家长们会觉得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一点都不担心,一方不说,一方不够理解,造成了沟通上的不顺畅,于是就会出现一系列不如意的事情。
四、父母想培养孩子好习惯vs孩子离不开舒适圈
从放假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我们都躲在家里为社会做贡献,作业不写书不想看,每天各种姿势在床上葛优瘫,有些同学为了玩手机甚至经常早上不起晚上不睡,早餐午餐一起吃,而父母认为孩子应该离开床边这一舒适圈,多运动多锻炼,少玩手机按时作息,养成好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家庭经济的压力vs孩子的有苦难言
疫情当前,很多企业停工,未明确上班时间,导致家庭收支不平衡,父母去不了工作,没有经济来源,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慌、焦虑和紧张,有时候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对孩子或家人发脾气,甚至语言伤害。而青春期的少年,经济不独立、人格不完整,还要依仗家里生存,面对经济掌权者的发泄和无理取闹却无能为力,只能选择顺从过憋着,家庭氛围让人恐惧。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化解这些家庭矛盾呢?
首先,改掉对错观,以平等的态度解决和处理事情。在家庭中没有谁对谁错,就算对方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认可,但是也不一定说就是错的,如果你觉得玩手机、睡懒觉不好,但是在不出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大家共同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如一起做美食、一起做家务。
其次,拒绝翻旧账,明确共同的目标事物。很多家长很喜欢翻旧账,"你从来就没有……"、"你总是这样",这些话语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可是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和消极暗示,一旦他们做的某一件事发现跟你说的差不多,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漩涡,所以我们最好的方法是只处理当下遇到的问题,以共同的目标去处理这个问题。
第三,允许适度焦虑,相互理解和体谅。疫情当前,父母有父母的焦虑,孩子也有孩子的焦虑,由于高度紧张双方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疲倦,所以我们要多给对方一点消化不良信息和情绪的空间,懂得相互理解和体谅,学会与家庭成员和平相处,尤其不能把自己的糟糕情绪发泄在对方身上,要合理宣泄不良的情绪,可运用听音乐、放松训练和转移注意力(如和朋友聊聊天)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最后,做好自我防护,常怀感恩之心。在目前疫情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还要做好心理防护,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保持稳定的情绪,相信并服从国家的领导和学校的安排,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身边所以关心我们的人,对别人多点赞美,少点指责,敬畏生命敬畏自然。